走马财经
走马财经认证媒体
老虎认证: 同名公众号“走马财经”作者,TMT产业观察者,不客观分析师
IP属地:海外
103关注
12064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走马财经
07-18 22:30

外卖约谈超短评

今天盘后,新闻披露,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加竞争,共同构建消费者、商家、外卖骑手和平台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促进餐饮服务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简短评论: 1.持续了两周的0元购、免费喝奶茶咖啡活动结束了,羊毛党、一部分冲着免费奶咖去的消费者是直接利益受损方,但这部分需求本就不是正常需求,而且广义而言,适当少喝点奶咖对身体有益,尽可能减少这些非正常订单,对于正常外卖用户的体验有益,正常消费者是受益方。 2.非理性竞争结束了,但平台之间的竞争会持续下去,暑期本来就是传统的外卖竞争最激烈的时段,花在非正常需求用户的“营销支出”,一部分将转移到正常用户身上,正常消费者进一步受益。 3.骑手是最大、最直接的利益受损方,这次大战,消费者、商户、商户的员工、平台都难言绝对受益,骑手是完全、绝对受益方,因为无效订单他们一样能拿到差不多的配送费,竞争回归常态,骑手的收入平均而言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弱势平台的骑手,少数骑手可能会因此失去工作(我在很早时就预测过这一点,可能又不幸言中)。 4.商家整体上是非理性大战的受害者(不排除有少数商家享受到了战争的益处),因为多出来的订单大部分并不会增加多少利润,反而影响了店员的工作负荷,还伤害了品牌的定价心智,那么这次更高维度力量介入,商家整体上是受益者,或者说是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 5.平台企业喜忧参半,美团是纯受益方,它显然是最不希望非理性竞争持续的一家。 淘宝饿了么影响中性略偏正面,第二阶段补贴大战虽由淘宝闪购发起,声势浩大,但这个策略实际上是一步战术棋,而非战略棋,回归常态竞争,饿了么一方面可以更稳定守住第二名位置,另
外卖约谈超短评

佛、投资和自由

佛、投资和自由,我都很喜欢。 接触佛越多,我越喜欢。 毕业后第二年(2006年),我就开始投资,2016年买房时还用到了早年投资基金的收益——华夏大盘精选,收益超过12倍,可惜当时买的少,只买了几千块钱。 我刚进A股时行情很好,到2007年底时赚了几倍,过年回家感觉自己是股神,还承诺帮亲人投资,并夸下海口,“赚了归你赔了算我的”,凭运气赚来的钱,最终我凭实力都亏了回去,2008年我把所有利润吐回,最后忍痛保本出,不过我也兑现承诺,把本金全额还给了亲戚。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那之后近20年,我再也没碰过A股。 自由,显然在我的人生序列中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我不想说得很绝对,但很可能是第一位的。 我想起来,而且时不时会想起。 大学毕业那年,快要毕业答辩的时候,我在准备毕业论文,因为压力,和一位同城的高中同学见面叙旧。 说到人生理想,我说自己想要自由的生活,如果能成为一个专栏作家,我会很满足。 兜兜转转,我的梦想几乎实现了。 最近几年,我过着近似专栏作家的生活,只是写作的内容是投资,而不是虚构作品。 想到这些,我很感激那位同学,在那种时候,还愿意听我虚无缥缈的幻想——她当时也在准备毕业答辩。 1 去年夏天,我在泰国,看了大量佛像,有曼谷寺庙里的大佛,也有阿瑜陀耶古城废墟里的各种佛像。 我不知道有没有顿悟的瞬间,但每次看到那些佛像,都觉得他们很好看,能得到一些安宁、慰藉。 最近,我到了洛阳,去看了龙门石窟。 石刻佛像给人带来更大的冲击,尤其考虑到它们来自1000多年前,建设周期就长达数百年。 图片 有读者朋友提醒我,龙门石窟和万里长城都是中国封建王朝对普罗大众极限压榨的象征。 是的,我同意这种说法。 不过,相对来说,龙门石窟还有些额外的意义,它并不完全出于外力胁迫,也跟当时全民信佛有关系。 卢舍那大佛的神秘微笑、宾阳三洞北洞阿弥陀佛萌萌的剪刀手、婀娜多姿的多闻天王和金刚力士,如
佛、投资和自由

穿过2.5亿订单的你的手

7月12日这个周六,中国即时零售行业单量再创历史新高,根据美团官方公众号13日消息: 截止7月12日23点36分,美团即时零售订单量超过1.5亿。其中拼好饭单量超3500万,神抢手单量超5000万。 7月14日,淘宝官方公众号也发布最新消息: 7月12日的周末,淘宝闪购(含饿了么)单量再次突破8000万新高。 这意味着,光是美团、淘宝两家头部平台,上周六的即时零售单量就超过了2.3亿,预计整个行业即时零售单量峰值已经来到2.5亿(或更多)。 单日破2.5亿单,不仅仅是中国即时零售行业新的里程碑,也是这个星球的巅峰。 相信我,全世界只有中国点外卖是日常,其他任何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是中产以上才敢随便做的事情。 无形的手 7月12日这一天,数亿人涌入美团、淘宝等平台,用双手创造了这个奇迹。 超千万商家,几千万奶茶、咖啡师、厨师,用双手促成了这场盛宴。 近千万骑手,用双脚、电动车丈量全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跋山涉水、穿越城市和街巷,用双手一单一单地完成了这项盛举。 当然,背后还有数以十万计的程序员、运营工作者提前策划、筹备,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如果这不算商业史奇观,什么才算呢。 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在互联网的指间上演。 这些无数双手,共同构筑了看不见的市场的手。 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过,市场经济有两只手,一只是无形的市场之手,一只是有形的政府之手。 外卖平台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调配社会资源,充分实现了市场竞争。 它的结果是: 单量创历史新高,消费者得到了更多实惠,商家实现了生意增量,骑手创造了更多收入。 美团和淘宝官方公众号里描述: 这段时间,骑手的人均日单量增长了33%,单日收入增长了111%;餐饮商家们在美团上订单量比日常时段增长65%。 它充分显示了,无形之手在市场资源调配中的基础性作用。 图片 当然,这不是没有代价的
穿过2.5亿订单的你的手

“外卖”大战启示录:预期差和**识

七月骄阳似火,但更火的是外卖行业的新三国杀。 若干年前,中国外卖市场曾经集齐了黄、蓝、红三家公司大战,背后分别是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最终以红色贱卖退出告终。 当年的外卖只是餐饮外卖,今天,我们讨论的外卖还包括闪购送万物,如非特别注明餐饮外卖,本文所说的外卖均指广义即时零售——包括餐饮外卖和非餐闪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标题中给外卖打了个引号。 2025年,京东携红色军团卷土重来,并在6月1日突破2500万单峰值,可谓来势汹汹。 饿了么背后的阿里也火力全开,不仅拿出淘宝、支付宝首页核心资源支持,而且在7月2日宣布,启动500亿补贴计划,淘宝闪购(含饿了么)5月底突破4000万单,6月底突破6000万单,7月5日突破8000万单,风头正盛。 相对于新晋平台的激进,美团一直表现相当克制,一没有疯狂补贴茶饮咖啡等高弹性品类,二没有大肆发券,饶是如此,它在6月中旬后的单量仍然持续突破了9000万单,尤其是餐食类订单的市场份额始终维持在70%左右。 暑期是传统的外卖旺季,加上对手持续加码,美团也在7月5日小试牛刀,没有大规模宣传,只是静悄悄地给消费者多发了一些大额神券,当日下午六点多,部分地区美团APP被挤爆到自动限流,同时,当天20点45分,单量突破1亿单,22点54分,突破1.2亿单。 略显可惜的是,7月这场大战中,京东外卖逐渐失语,市场目光重回美团和阿里身上。 这一点其实并不意外,前两个月京东外卖狂飙时,我们就曾预言: 二季度是京东每年自由现金流最好的季度,加上618是它的主场,有很大动力打完这个季度。三季度是电商淡季,外卖旺季,这意味着它需要在子弹最少的季度投入更多子弹,那么三季度大概率是一个坎,京东或进退两难,我们不妨继续观察。 走马的汉子,公众号:走马财经美团:混乱是阶梯 而今天,我们将继续提供一些与市场共识不尽相同的观察,供你参考,核心观点如下: 冲单战术价值重大
“外卖”大战启示录:预期差和**识

从美团战略调整 看它的资源、禀赋和决心

6月23日,美团宣布零售业务战略调整,将全力拓展即时零售,推动零售新业态提质升级。 具体措施包括:全面拓展闪购品类,大力加码小象超市,美团优选转型升级,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同一时间,多位投资者朋友向我们反馈,优选关闭了若干城市的服务,经过定位测试,该消息属实,这也印证了美团在公开文章中的说法: 集中资源聚焦优势区域,继续探索“次日达+自提”模式和社区零售新业态 同日,阿里发布内部信,宣布即日起,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 618结束后,美团、阿里等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做出战略调整,持续加码即时零售,京东则在外卖、酒旅领域动作频频,市场普遍认为,“项庄舞剑,意在即时零售”。 美团2018年开始布局美团闪购、小象超市(前身为美团买菜),2020年开始涉足社区团购,深耕即时零售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 七年是一个轮回,美团大部分业务从起步到初成,投资周期都是7年左右,团购如此、外卖如此,即时零售也是如此。 作为即时零售赛道超级玩家,经过这些年的浮浮沉沉,在闪购、小象和优选的进退之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团即时零售的资源、禀赋和决心。 一、顺势而为 资源聚焦 1. 无人在乎618 三天前,我和一些投资界朋友闲聊,当时,618刚刚结束,但几乎所有人的感叹都是: “无人在乎618”。 我是6月18日中午12点左右才意识到,这一天是618,原因是当天中午打开美团点外卖,系统送了我美团闪购大额神券,口号是“618必得818神券”,我是黑金会员,普通会员送的是“618必得618元”。 与电商618的波澜不惊相比,即时零售今年喧宾夺主,成为了行业C位,而这实际上只是美团第一次正式参与618,近百万线下品牌和商家彻底感受到了即时零售的魅力,即时零售正在从品牌的线上渠道可选项变成必选项。 根据美团的数据,5月27日0点到6月18日24点活动期间,超1亿用户在美团闪购下单,近850个品牌
从美团战略调整 看它的资源、禀赋和决心

外卖大战近半年后 市场格局变化几何

2025年初,京东正式入局外卖,在接连祭出0佣金、百亿补贴、1.69元喝咖啡等连环活动后,饿了么携手淘宝闪购闪亮登场,美团没有直接参战,但据消费者反馈,大额神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领到了,外加神抢手、拼好饭一高一低两头补,它一直严阵以待,只是用更克制的方式,新的外卖三国杀风云再起。 竞争的热闹是吃瓜群众们的,作为投资者,最重要的是透过变化看清本质、趋势,混乱是阶梯,唯有看清本质,才可能抓住混乱的机会。 那么,经过近半年的大战后,外卖市场格局有什么变化,这场大战产生了哪些影响,市场将走向何方,行业的护城河是什么,哪些因素是未来真正的变量,今天我们一次聊个够。 最大的变化 3月24日,京东外卖宣布入局40天,日订单突破100万,此后一路高歌猛进,4月15日突破500万单,4月22日破1000万单,6月峰值突破2500万。 淘宝闪购虽入场稍晚,但动作更猛,后发先至。5月2日全国上线,5月9日就宣布突破1000万单,用7天就走完了京东外卖近70天的历程,5月26日突破4000万单(含饿了么)。 但是,这些并不是外卖行业市场格局最大的变化,很多人可能会感到意外的是,最大的变化是没什么变化。 6月17日,据《雷锋网》消息,6月中旬开始,美团外卖日均支付订单始终维持在9000万量级以上,京东外卖和淘宝闪购瞬间起量的核心是低价茶饮,1.69元喝咖啡、3.9元喝奶茶几为常态,平均客单价只有13-14元,美团并没有激进参战,客单价仍稳定在30元左右(叠加各种补贴优惠后)。对于以上数据,美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基本属实。 根据三家9000万、4000万、2500万单量峰值和30元、13元、14元单均价格计算,它们各自的峰值单日GMV分别为27亿、5.2亿、3.5亿,市占率分别是75.6%、14.6%、9.8%。 图片 美团外卖日常茶饮订单占比大约10-15%(折中算12%),大战中它几乎没有变化,京
外卖大战近半年后 市场格局变化几何

龙虾逆流而上

进入6月中旬,上海的雨就几乎没断过,这加速了我逃离一阵子的决心。 经常有一种感觉:请让我离开上海,现在、立刻、马上,去哪都行。 其实我非常喜欢上海,但在陌生的城市,哪怕是寻常巷陌,也会让人莫名兴奋。 话虽如此,我也知道,所谓旅行,不过是去另一个别人厌倦的地方,寻找摆脱日常枷锁的梦想。 1 我的第一站是南京,它兼具了北方的热情爽朗和南方的市井气息,有点文艺,也有几分沧桑。 火车上,对面坐了两个女孩,我以为是双胞胎,聊下来才知道,她们是一对大学室友,下个月就毕业了,趁着离校前的空闲时间,去上海迪斯尼玩了一趟,在返回学校的路上。 她们在无锡上大学,医疗护理专业,一路上我们聊到了就业前景、职业规划和人生梦想。 现在找工作不容易,如果毕业后仍然找不到对口的心仪工作,她们可能得切换方向,去做偏销售类的工作。 两个人都有同样的困惑: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究竟该如何抉择。 我没有答案,只有自己一点失败的人生经验供她们参考,那就是,找到自己的天赋和热爱,并为此付出努力,享受过程,也接受一切结果。 但我也有点担心现实过于残酷,于是对她们说,“也许无论做什么,即便不是热爱,也把它做得更专业一点,这是更容易实现的路径。” 她们在无锡下车的时候,我祝她们找工作顺利,她们祝我旅途愉快。 青春多么美好,有大把时间试错,在人生长河中遨游。 2 我原本的计划是在南京待几天,然后过郑州、西安、兰州,完全避开上海的梅雨季节。 到南京后,一个朋友告诉我,附近有个城市叫盱眙,是全国有名的小龙虾产地,这两天正在办“国际龙虾节”,这已经是它们连续第25年举办这一活动,离南京也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我是湖北人,老家有个地方叫潜江,喜欢吃小龙虾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潜江小龙虾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味蕾在跳跃,记忆在翻涌,于是我改变行程,从南京去了淮安,盱眙是淮安下属的一个县。 从淮安去盱眙坐出租车还要一个多小时,司机知道我是远道
龙虾逆流而上

美团:混乱是阶梯

这是本计划上周末做的美团一季报分析,碰巧上周末是端午假期,就延后到了本周,不过也好,这样可以跳脱财报本身,多聊聊美团的业务逻辑、趋势和阻力。 所以,本文将基本上不聊一季度财务数据,需要看的可以翻到前文《美团2025年一季报简评:挑不出啥毛病》查阅,主要聊四个主题: 市场竞争; 即时零售; 国际化; AI。 就像大家看到的,本季度财报本身无可挑剔,但因为管理层在绩后分享里给的指引是“无法给出指引”,叠加二季度外卖大战延续,所以市场情绪整体上是不高的,好在公司又开始回购,宏观消费侧也有一些潜在利好出来,财报后美团走势先跌后涨,走得还不错。而政策面对平台经济收费的新指引,实际上在美团的应对框架里。 针对商家,美团早已调整收费结构,不存在乱收或多收: 以前是统一放一个箩框里,后面已经改成佣金、配送费、广告费分开展示。 针对骑手,美团过去几年一直在持续做骑手意外伤害险试点,并计划从目前的7个省份扩大到全国,预期2026年前完成;同时,公司今年开启全职和稳定兼职骑手的社保进程,并已经在福建、浙江的两个城市开启补贴试点,对最近6个月有3个月满足最低社保缴费下限的参保骑手,提供50%的参保补贴,计划在未来几年逐渐铺开到全国。 针对消费者,各种配送补贴、神券、会员本来就是日常,最近还开启了针对黑金、黑钻等高阶会员的特别福利,加上外卖行业大战,美团也有通过拼好饭、神枪手、品牌卫星店等模式应对。 以上这些追加投入,是美团未来几年“1000亿”扶持计划的大致方向。 所以,政策面实际上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混乱是阶梯 今天凌晨,伊隆和川普开撕,这反而让我更平静了一些。我确实很害怕前几个月川普政府铁板一块的状况,每个人都出来跪舔川普,以至于我都害怕他会开启第三任期。 混乱、平衡、妥协才是美国,是很多人愿意投资美国的核心原因。 混乱是阶梯,竞争会带来混乱,所以,竞争也是阶梯。 如果不是一年多前出现60
美团:混乱是阶梯

拼多多:“奇葩”不奇葩

拼多多在很多方面都是个异类。 全球科技公司热火朝天大搞AI,它只字不提,言必称三农。 在中概公司近乎生死存亡的时候,大多数公司筹划美港两地上市,它岿然不动。 电商平台如果不做自营,就没有存货,没有仓库,所以拼多多的流动资产里99%都是短期可动用的资产,存货、预付款占比长期几乎为0,由于它一不碰货,二不开店,三不交租,只需要躺着数钱,消费者支付和商家结算之间必然有一定的时间差,理论上所有电商平台都可以通过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大赚一笔,拼多多账上躺着4478亿流动资金,至今仍没做。 它的现金除了投资新业务,主要去了哪里? 答案是理财。 这大约相当于我们打工人,有点钱就存余额宝里。 我们看看下面这张图,2018年来的拼多多资产负债表: 图片 除了“预付款及其他”这个类目,它的流动资产里所有钱都是拼多多短期可以支配的,除了2020年疫情,它任何年份的“预付款及其他”在流动资产中的占比都在1-2%之间,也就是说大约99%的流动资产都是real money。 历史上,拼多多在营销支出上有过许多激进的投资,但是它的流动比率几乎从未低于1.6,最近两年更是一路高涨超过了2,速动比率也不逞多让。 图片 上图是京东的资产负债表,对比一下你会发现,拼多多确实算得上一个“奇葩”。 当然,平台类电商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会跟高点,偏自营的会低点。但即便以平台标准看,拼多多也是显著的高,而京东在零售公司里也是偏低的。 截止2025年Q1,拼多多的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流动净资产是2508亿,大约350亿美元。 过去5年,拼多多的流动净资产从656亿,增长到了2272亿,每年增加大约320亿。 拼多多目前市值1462亿美金,对应大约1.05万亿元,它现在一不分红,二不回购,也不并购,极端假设,若干年后它的流动净资产都可以超过今日市值。 所以,这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大家只能用“奇葩”来形容它。 图片
拼多多:“奇葩”不奇葩

快手业绩小超预期 可灵创造新增量

今天的快手,已不再适合用内容平台审视其商业价值,更不宜简单以直播电商平台分析,由于AI融入内容和商业化的方方面面,以及可灵为核心的AI新业务崛起,更适合以AI科技公司去看待它,或者至少,AI构筑的第二增长曲线应该受到更多重视。 5月27日盘后,快手发布了一季报,从这份财报中,我们正好可以看看AI发挥了多大份量。 一、核心指标基本符合预期 一季度快手营收326.1亿,同比增长10.9%,市场一致预期是322.6亿,超预期3.5亿。季度Non-gaap净利润45.8亿,超出市场预期的45亿。 总体来看,快手这季度在营收和经调整净利润这两项指标上都是超预期的,但超的并不多。 图片 分业务来看,核心的广告收入179.8亿,也超出了市场预期一丢丢。增速8%看起来比较低,实际上主要因为去年一季度的高基数。2024年Q1广告收入增速27.4%,当时有蛋仔派对和元梦之星同期上线,两家游戏公司大打广告战,快手渔翁得利,如果看2023年Q1以来的表现,两年CAGR增速达到了17.5%,是很健康的表现。 直播收入98.1亿,同比增速14.4%,近5个季度以来重回增长势头。 其他收入48.2亿,同比增长15.2%,这个数据看起来波澜不惊,实际上隐藏着本季财报最大的惊喜,具体是什么我们在第二部分展开讲。 其他收入主要是电商佣金、可灵为核心的AI收入。 图片 本季度电商GMV3323亿,同比增速15.4%,是过去4个季度增速最快的。但是,在全行业加大商户补贴、中小商家扶持的今天,快手自然也不例外,它的电商佣金增速是显著低于GMV增速的,这意味着可灵等AI收入贡献了更高的增长。 泛货架占比、电商月活渗透率等数据均保持稳定,日活创历史新高,用户活跃度也创造历史新高,达到57.3%,单用户日均消费时长也是史上第二高,所有运营指标都很稳健。 季度毛利率54.6%,环比稳定,考虑到两个因素: 第一,直播业务是低
快手业绩小超预期 可灵创造新增量

美团2025年一季报简评:挑不出啥毛病

本文是我们对美团一季报的简评,本周末段,我们会推出深入一点的长文点评,敬请期待。 5月26日港股收盘后,美团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财报,这份财报全面超预期,挑不出啥毛病,如果一定要挑点毛病,那就是有些指标超预期超得不够多。 一、业绩 一季度结束时,美团账上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150亿,单季度净增自由现金流444亿,可能是史上自由现金流最强劲的一个季度,堪称本季财报中最大亮点。 同时,美团拥有短期理财产品654亿,账上流动资产2206亿,流动负债1056亿,流动比率2.09,即便减去存货、用户预付款等其他资产,计算出来的速动比率也高达1.9。 这是我们统计过的中国科技公司中,资产负债表最稳健的两家公司之一,另一家是拼多多,它截止2024年Q4的流动比率是1.93,速动比率1.9。阿里也较高(1.55),考虑到阿里有不少零售业务且资本开支加大,也算正常。 图片 (美团资产负债表) 作为参照,京东目前的流动比率是1.26,速动比率是0.87。 图片 (京东资产负债表) 平台类科技公司因为资金周转快,因此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一般会高些,偏零售的公司因为有大量库存,这两项数值一般会低些。 但即便按各自行业标准来看,美团的资产负债表也极其稳健,京东则有必要进一步提升资产负债表安全边际。 本季度美团营收866亿,超过了我们此前业绩前瞻中的预测,也超越市场一致预期的864亿,不过超的并不多,这就是我们前文说的“毛病”。 但若考虑到中国消费和服务零售业整体增速环境,这个表现已经堪称优秀。 图片 一季度中国社零增速4.6%,服务零售增速5%,在这样的体量规模下,美团仍维持近20%的营收增速,这并不容易。 图片 其中核心本地商业本季度营收643亿,超过我们此前预期的640亿,同比增速17.8%,稳如泰山。 新业务本季收入222亿,与我们此前预测一致,同比增速18.7%。 新业务中的佣金收入本季来
美团2025年一季报简评:挑不出啥毛病

拼多多2025年一季度业绩前瞻

本文只是我个人的投资跟踪,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望慎重。 拼多多将在5月27日美股盘前发布2025年一季度财报。 过去若干年,拼多多的财务数据一直是非常难以预测的,一开始是因为它的主站GMV增速太快;后来是因为它的货币化率提升太快,比如百亿补贴收费、全站推广告模式等等,以至于收入和利润几乎总是远超市场预期;再后来,是因为一些新业务发展太快,比如多多买菜、TEMU等,这些业务的收入模式与主站广告及抽佣模式有所不同,对营收影响波动较大。 而现在,我倾向于认为,拼多多的业绩变得相对容易预测了,这是为什么我愿意开始预测它的业务数据,原因包括: 首先,它的国内主站GMV增速变得相对稳定,2025年一季度预计在15-20%区间,因此营销服务收入是较容易预测的。 其次,社区团购业务已经过了高增长期,与主站差距不大,本身基数也不低,不会像以前那样造成总收入波动。 另外,TEMU因为地缘政治和关税战影响,总体投入和增速也变得平稳许多。 最后,受国内电商行业监管风向变化影响,拼多多仍然处于商家补贴周期,因此货币化率大概率也处于小幅下行趋势。 综合这些因素判断,我们试着做这份一季报业绩前瞻,数据仍然肯定是不准确的,仅供参考,标黄部分数据表示预测值。 1.增长 预计拼多多一季度的GMV增速在16%左右,营销收入较GMV增速慢3个百分点,一季度营销服务收入预计479.8亿,同比增长13%,环比下降16%,环比下降既反映了电商行业季节性变化,也有货币化率进一步小幅下行影响。 佣金服务收入来源包括主站佣金、TEMU和多多买菜收入,主站佣金收入变化跟GMV增速相关,但由于商家补贴持续,预计来自主站的佣金收入增速可能只有12%左右,多多买菜的收入增长预计也在低双位数区间,TEMU仍然贡献了更多的佣金服务增速,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整体佣金收入增速预计15%左右,较去年Q4的增速进一步大幅下滑。 图片 合并营销
拼多多2025年一季度业绩前瞻

快手2025年Q1业绩前瞻

本文只是我个人的投资跟踪,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望慎重。 5月27日港股盘后,快手将发布2025年一季度财报,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以及与行业分析师的交流,本季度快手主业可能是稳健中略显平淡的表现,以可灵为核心的AI以及国际化业务则表现强劲,很可能超出市场预期,以下是我们对快手本季度业绩表现的预测,标黄部分内容代表预测值。 Part 1:总体经营指标前瞻 一季度是广告和电商行业淡季,不过预计本季度快手的电商业务表现仍然明显快于行业。 图片 根据统计局数据,一季度中国实物电商总体增速5.7%,全年预计可达高个位数,而快手2025年Q1的GMV同比增速预计在14%左右,与上个季度增速基本持平,超过行业增速的2倍。 全年来看,快手电商增速预计也能维持在12%左右,电商相关收入预计能维持15%左右,叠加可灵高增速,其他服务收入预计可以实现18-20%的增长速度。 图片 泛货架和电商月活买家渗透率继续提升,季度日活、月活、活跃度维持稳定,单用户广告价值预计同比小幅增长,季节性、中小商家扩张和商家扶持均有一定负面影响。 Part 2:分业务表现及开支情况 快手二季度营收预计323.8亿元,同比增速10.1%,增速相对于去年Q4有明显提升,但仍略显平淡。 核心原因是广告业务增速较以往低,预计一季度广告收入约179.5亿,同比增速7.8%。 增速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去年一季度基数较高,2024年Q1广告业务增速27.4%,是过去7个季度峰值,直接原因是蛋仔派对和元梦之星发布,两家公司广告对垒,快手意外显著受益,若剔除这一额外因素,2023年Q1到2025年Q1广告业务收入两年CAGR大约17.4%,还是在正常范畴。 二季度广告业务增速预计会重回双位数,具体能到多高,只能看到时候的业绩指引了。 一季度业务层面的亮点可能包括: 可灵各项指标超预期; 海外业务利润表现超预期; 直播业务增长超预期。 受可
快手2025年Q1业绩前瞻

美团2025年一季度业绩前瞻

本文只是我个人的投资跟踪,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望慎重。 5月26日港股收盘后,美团即将发布2025年一季度财报,按照惯例,我把一季报的业绩前瞻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 京东进入外卖行业是2月份,但真正掀起补贴大战是4月份,所以一季度业绩基本上不受外卖大战影响。 我个人倒是觉得,关于外卖乃至即时零售行业竞争加剧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小小的非共识机会。 美团目前的核心挑战,其实不是国内具体某项业务——比如到店VS抖音、外卖VS饿了么&京东、社区团购VS拼多多——而是国际化和AI。 国际化已经拓展到中东更多城市,三季度可能就会在巴西开城,短期来看Keeta的亏损扩大将是预期内的,长期则考验美团在外卖和即时零售领域技术、运营、本地化、劳工和政商关系的协调攻坚能力。 AI在本地生活领域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新的履约配送技术、商家和消费者互动方式变迁正在从量变走向质变。 所以,如果说一季报财报本身,以及管理层会后的分享有什么真正值得关注的,可能这两个方向的进展,比眼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竞争”重要得多。 1.财务数据预测 以下所有图片中标黄部分数字,均为预测值。 一季度核心本地商业表现估计仍是稳字决,实际业绩与市场预期波动不大,我们预计一季度营收大约640亿,同比增长17.2%;新业务倒是有一定可能超预期,同时亏损也可能小超预期,预计新业务收入222亿,同比增长18.7%。 预计外卖收入约362亿,同比增速约12%,比单量增速快约2.5个百分点;闪购收入预计约90亿,同比增速约35%;到家业务收入增速快于单量增速,主要因为广告货币化率提升,以及美团专送在商家中渗透率的提升;到店酒旅收入预计约180亿,同比增速约25%,慢于到店酒旅GTV预计34.7%的增速,主要因为广告订阅模式逐渐过渡到CPC模式,次要因为下沉市场拓展持续,该部分城市的货币化率提升需要时间;其余交通票务民宿等业务
美团2025年一季度业绩前瞻

阿里巴巴2025年Q1:并不完美 也不算差

5月15日,阿里巴巴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财务业绩,这也是阿里2025财年最后一个季度。 乍看上去,阿里这季度业绩miss了不少,有些地方甚至看起来有点吓人: 营收2365亿,不及市场预期的2379亿; 季度自由现金流37亿,同比下降76%; 归属于股东的每股收益5.17元,不及市场预期的8.17元。 但实际上,在核心指标上,阿里这季度表现并不算差,总体上甚至比预期的要略好。 季度营收确实miss了一点,但是拆开看其实没问题,因为核心的云和淘天CMR收入都是超预期的,尤其是云业务,而这两个部分才是决定阿里营收质地和市值关键中的关键。不过,淘天和菜鸟的收入和利润合并一起来看,也许更好。但菜鸟又包含了国际部分,实际上很难拆。 季度毛利率38.4%,一季度是电商淡季,实际上同比还提升了5.1个百分点,说明整体营收的增长质量在提升。 三费开支中,研发(也就是产品开发)、行政开支都很有纪律性,行政开支占比同比还下降了1.9个百分点,研发持平;不过营销支出确实增长有点多,一季度支出362亿,超出了市场一致预期的319亿,在收入中的占比也同比提升了2.3个百分点。不过,这个趋势其实是有延续性的,去年Q4就是15.2%的占比了,当然一季度淡季还提升了0.1个百分点,略多了点,也许核心电商、国际商业、云的用户获取方面确实稍微有点激进。 而看整体的Non-gaap利润,季度净利润310亿,同比增长29.3%,利润率也提升了2个百分点,实际上一点都不差。 图片 如果我们进一步拆解分业务收入看,会发现,整体的营收不及预期实际上有迷惑性。 图片 淘天最核心的CMR收入711亿,同比增长12%,这可能是过去16个季度的最快增速了。主要是受到take rate提升影响,财报中没写GMV增长情况,我猜是低个位数增速,比中国实物网销一季度同比5.7%的增速略慢,但差距不大,淘天的市场份额还是在企稳阶段,问题
阿里巴巴2025年Q1:并不完美 也不算差

腾讯一季报业绩炸裂 但有一个小误会

腾王出鞘,谁与争锋! 股王腾讯一季报业绩炸裂,所有数据全面超预期,没有夸张,是所有、一切、任何数据,全面超预期。 甚至连员工支出这一项也猛涨30%,从去年一季度的260亿猛涨到今年一季度的341亿,今年雇员总数109414名,去年一季度为104787名,今年人均“月收入”10.4万元,去年为8.3万,实际上这里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腾讯股价过去12个月涨了约70%,而员工的薪酬中有一部分是股权支出,股权支出是按照股份数量给,股价涨了到手的“收入”就跟着涨了。 图片 财报发布前,分析师一致预期为营收1755亿,Non-IFRS净利润582亿,我们在5月11日也发布了《腾讯2025年Q1业绩前瞻》,预期营收1760亿,净利润585亿,而腾讯发布的财报显示,本季度营收1800亿,同比增长13%,Non-IFRS净利润613亿,同比增长22%,均远超市场预期。 图片 我们整理了腾讯过去9个季度的营收、利润和分业务数据,本季度腾讯在所有经营数据层面均超出预期。 说一说突出的亮点: 毛利率达到近几年新高的55.8%,证明营收增长不仅有速度,而且有质量。 增值服务营收远超预期,是驱动本次业绩超预期的最核心因素,同时毛利率可能是史上最高,说明国际游戏业务的盈利能力或许进入新阶段。 营销服务收入增速不降反增,达到20%的水平,增速环比提升了3个百分点,远超行业均值,反映出微信生态广告商业价值的巨大潜力和蓬勃趋势。 图片 在营收超预期增长的同时,腾讯运营支出维持纪律性,营销支出总额同比几乎没有增长,在营收规模杠杆效应下,营销支出占比处于历史低点。 行政支出占金额和占比均大涨,主要因为股权激励支出受股价大涨影响,不足为虑。 Non-IFRS规则下,剔除股权激励开支影响,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利润率达到35.2%,处于历史最高位水准。 图片 分业务看,增值服务921亿,营收史上新高,增速17%也是过去9个
腾讯一季报业绩炸裂 但有一个小误会

京东一季报:业绩超预期 但资产负债表有隐忧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资产负债表是“里子”,营收、利润等数据是“面子”,最好的情况是负债表和营收利润都很好,其它情况都需要酌情看待。 2025年一季度,京东在营收、利润等层面取得了超预期的表现,但现金流、资产负债表则有隐忧,考虑到二季度外卖业务规模扩大支出增加,短期现金流可能进一步承压。 不过,纵观历史,二季度一项是京东现金流表现最好的季度,因为618毕竟是京东首创,今年二季度,外卖投入对它现金流的侵蚀可能还不够烈,三季度或许会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如果它持续高强度补贴外卖市场的话。 一个简单的结论:外卖行业价格战,最迟在三季度末进入常态。 不一定对,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我们先来看看京东的资产负债表状况: 图片 2025年Q1,京东的流动资产总额3572亿元,流动负债总额2841亿,流动资产净额731亿,流动资产是指公司在12个月内可以动用的资产,流动负债是指公司12个月内需要偿还的债务。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预付款)/流动负债。 以上两组数值可以反映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强劲程度,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越大,表明公司偿债能力越强,资产负债表越健康,但也不是越大越好,以流动比率为例,如果这个数值过大,可能意味着公司过于保守,存在资金闲置问题。 通常来讲,零售行业流动比率在1.5-2之间比较好,速动比率在1左右比较好。 京东作为一家互联网零售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略低于零售行业是可以接受的,不过,以它自己的历史表现来看,目前的资产负债表处于相对不是那么宽裕的阶段,不过确实已经从底部——2024年Q1——爬上来。 但是这种爬升是不稳定的: 一方面,京东的12个月存货周转天数越来越长,这说明零售业务效率在下降。 另一方面,12个月应付款项周转天数越来越长,去年四季度达到58.6天的史高,本季度略降到57.6天,也是史上第二高,这种小幅下降或许和电商业务的
京东一季报:业绩超预期 但资产负债表有隐忧

阿里巴巴2025年Q1业绩前瞻

5月15日港股盘后,阿里巴巴将发布2025年一季度财报。 说明一下,2025年一季度是阿里2025财年的最后一个季度,2025年Q2将是它2026财年的开端。 由于阿里的业务较为庞杂,我的数据跟踪很可能有细节纰漏,仅供参考,所有预测数据均已标黄显示。 图片 根据统计局数据,2025年一季度实物网销规模29948亿,同比增长5.7%,较2024年Q4增速略有回落,但还算健康。 去年四季度,淘天CMR收入增速9%,远超行业6.5%的增速,因为它的GMV和货币化率都在上升,相对来说,货币化率提升带来的增速贡献更大些。 毛估淘天四季度GMV增速在4%左右,货币化率提升贡献4.6%的CMR收入增长,货币化率提升主要是全站推逐渐铺开,叠加0.6%的全平台技术服务费收入,管理层预计2026财年全站推的渗透率将达到30%左右,顺利的话2027财年冲刺50%渗透率——也可能在45%左右,淘天有大量规模较大的品牌,也有大量成熟的代运营体系,这部分客户相对来说更愿意用原有的营销模式,中小商家的渗透进程会快些。 预计一季度CMR收入695亿左右,增速约9.3%,主要驱动力是全站推渗透率提升,并且淘天的市场份额已经企稳,去年Q4已经稳住,本季度延续了这种势头,但我们也还没有看到扩大市占的明显迹象,目前仍只是稳住。 淘天的EBITA利润率仍然保持健康,大约43%,季度利润约420亿。 淘天和云计算是目前阿里巴巴的双子星,云计算表现更突出一些。 图片 预计本季度云业务营收292亿,同比增长约14.1%,进一步加速,同时EBITA利润率也进一步提升到双位数,大约10.5%。 云计算是驱动阿里本轮未来上涨的核心因素,因为它的营收增长、利润率提升和AI云的加速有很大关系,而这个趋势显著利好阿里云,同时有利于阿里大胆投入AI基建,因为它的基建同时受自有AI业务投入和中国AI行业扩张支撑。 图片 国际商业仍维持3
阿里巴巴2025年Q1业绩前瞻

腾讯2025年Q1业绩前瞻

一、业绩前瞻 5月14日,腾讯将发布2025年一季度财报业绩,我们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业绩前瞻数据,标黄部分为预测值: 图片 我们预计一季度腾讯营收总额为1760亿,同比增长10.3%。 其中增值服务880亿,增速12%,仍然较快但比2024年Q4的14%有所放缓,据说,春节期间王者荣耀等长青游戏表现很好,对2025年游戏业务整体有信心,《delta force》在4月份发行手游,Supercell年报是游戏流水,不是收入口径,Supercell和Riot是海外游戏收入的重要部分,但它们的递延周期较长,短期拉升有限,长期增长又保障。 一季度广告收入预计仍能维持17%的同比增速,与2024年Q4的增速持平,全年有望达到15%以上同比,主要驱动力还是视频号为核心的微信广告体系广告库存、点击率提升,这仍是一个漫长的坡,不过视频号以外广告毛利率的提升需要看搜索广告体量,如果元宝能带动微信搜索用户习惯进一步提升,这部分空间还是比较大,比较可惜的是,元宝的口碑高开低走,我个人觉得腾讯在AI方面的投入有点没有抓住核心,前期投入不够坚决,现在有点顾此失彼。 金融科技方面,微信支付的客单价是继续下降的,但是支付量增长了,微粒贷仍然保持谨慎,不过已经比2022-2024年稍有放松,这和整体的金融监管节奏同步。受益于AI进展,腾讯的AI云收入去年同比翻倍,未来仍有持续好表现,不过这块体量还小。 25年经调整税率会比24年更低,整体利润会表现更稳健。 综上,一季度毛利率维持52.8%的高位,Non-IFRS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预计达到585亿,利润率33.2%,增值服务营收占比50%,毛利率56%,一季度是该业务旺季,表现持续稳健;营销服务营收占比17.6%,环比下滑11.4%,主要原因是季节性因素,视频号仍然处于势能扩张阶段,带动整体营销服务毛利率提升到59%左右;金融科技及企服业务收入占比31%
腾讯2025年Q1业绩前瞻

这家公司,可能是下一个100倍股

本文首发于5月5日,这只是我自己的投资跟踪,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望慎重。 Hims全称是Hims & Hers Health,是一家个性化远程医疗平台,公司成立于2017年,由Andrew Dudum与Jack Abraham 和 Hilary Coles共同创立,旨在通过数字化方式提供个性化、便捷、私密的健康服务,公司最初专注于男性健康,用大白话就是网上卖壮阳药,随后扩展到女性健康、心理健康、皮肤护理和减肥药领域。 公司目前的董事会主席和CEO是Andrew Dudum,这位老兄背景并不简单,生于1988年的旧金山,成长在创业氛围浓厚的家庭,从小热爱音乐,曾经的梦想是当一名摇滚明星,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大提琴手。 图片 (公司董事长兼CEO Andrew Dudum) 有多杰出?他曾在美国和欧洲各地巡演,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过大提琴演出,不过他的另一个梦想最终让自己更加闪耀,高中后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学习管理与经济,和川普成了校友,这可能也是Hims在川普第二任总统任期前向其捐献100万美金的原因之一。 总之,Dudum绝非等闲之辈,才37岁的他已经有十几年的连续创业经历,25岁时创立的风投基金与创业孵化器,就得到了硅谷大佬彼得・蒂尔和马克・安德森的支持,并在2020年被评为财富杂志“全球40位40岁以下商界领袖”之一。 彼得・蒂尔和马克・安德森都是川普的支持者,加上Dudum和川普的校友关系,以及2025年初100万美金的投名状,这将使得Hims在挑战传统医疗的过程中减轻一些逆风。 一、Hims短期有十倍股的潜力 请注意,并不是说Hims一定会成为十倍或百倍股,大家千万别上头。 先说下我的简要逻辑: 图片 图片 Hims 2024年的营收14.8亿美金,2025年的指引是23-24亿美金,取中间值23.5亿,增速约60%。请注意,这个指引已经是司美格鲁肽短
这家公司,可能是下一个100倍股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