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延续上一期《跟踪“牛市”盛宴的指标们》,有读者回问道,那么如何具体使用这些观察标的去构建风险判断标注··· 不同场景中风险评估标准构建是一个工程化诉求(根据不同偏好有不同的权重构成),摒弃量化思想&宏观逻辑层面的自洽,通俗理解就是有人说”狼来了“,第几轮狼来了你才开始相信,然后诉之行动? PS毕竟狼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跑得比一般人慢对吧? 上期内容里,假设每一个指标是一次信息广场(市场+噪声环境)的”狼来了“低语—— 1政策口号的大饼,翻来又复去···象征着政策没有放弃,还在逆周期战争,听到“狼来了”,主打一个”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的坚实立场?! 2国家队、量化、游资、老庄们喜欢的期权对冲——这就是国内的聪明钱,对波动率&预期动作最敏锐的一批人,他们做的一切必然有深意&逻辑。属于你可以质疑他们的道德,但最好不好怀疑他们的智商,当他们在防”狼来了“,那么道听途说的最好也要防一下。 3两融余额,这就是留给我们散户、中小游资(大游资一般是场外配资上杠杆)、部分股东的融资融券渠道,所以一般这就是场内杠杆观察。这也就是跑步离场时,常与我们“竞速”的老韭与新韭。 4也是本期内容的核心——美元指数&上证指数,本质是债股汇&流动性的跷跷板,隐含的还有比如中国波动率指数(前些年停止公布)。这部分是大部分券商都不会关注宏观因子。 比如这一轮牛市启动前,当局就一句话把这个变量定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在2025年7月1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下半年重启降息,主要发达经济体处于降息周期,市场对美联储重启降息的预期升温,中美货币政策周期错位将得到改善,中美利差趋于收窄··· 得到了央妈的态度,所以龙这边提前开始货币政策宽松,流动性再度扩张,牛市盛宴继续奏乐接着舞。 但问题在于如果没有按预期的重启降息周期呢?其次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