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被一则关于股市消息刷屏。宁德时代市值最终突破1.80万亿元,市值历史性超越贵州茅台。 而在8月27日,芯片企业寒武纪盘中最高冲至1464.98元/股,短暂超越股王贵州茅台的1460.66元,一度成为A股新股王。 要知道,2021年宁德时代的市值还不足茅台的三分之一,四年后就已经超越茅台;寒武纪作为成立仅8年的AI芯片公司,3年市值暴涨12倍,而同期茅台的市值增速不足20%。 更关键的变化藏在大盘数据里: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突破25%,远超银行与地产的合计占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 “十三五” 末的18家增至24家。 01 从 “喝酒吃药” 到 “科技为王” 的偏好迁移 近期“老登股”与“小登股”之争背后逻辑在于,资金流向正在发生变化。 长久以来,A股的估值逻辑长期被 “确定性” 主导。茅台作为高端消费的代表,凭借稳定的营收增速和现金流,成为机构持仓的 “压舱石”。但2023年以来,政策风向的转变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 从资金角度看,用脚投票的态度更为直接:北向资金连续增持科技股,融资余额占比从年初12%飙升至21%;与之相对,险资减持茅台等白酒股超200亿元。曾经的 “核心资产” 正在被重新定义。 如果说政策是 “催化剂”,那么技术商业化的突破就是估值重构的 “硬支撑”。这轮科技行情与2021年的半导体炒作最大的不同,在于从 “概念” 走向了 “落地”。 寒武纪的思元6芯片在智算中心市占率突破15%,打破了英伟达的垄断;宁德时代的电池,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重要条件之一。激光雷达龙头禾赛科技:通过自研芯片将激光雷达成本从10万美元降至200美元,2025年二季度交付量达35.21万台,同比增长306.9%,甚至实现了4410万元的单季度净利润。 这种 “技术突破—成本下降—规模放量” 的闭环,让市场愿意为科技股的 “未来成长性” 支付溢价。反观茅台,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