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嘹财经

IP属地:北京
    • 知嘹财经知嘹财经
      ·09-04

      减肥药战局下的中国新势力:派格的中期答卷—— 上半年成绩单:亏损收窄、现金充裕

      文 | 知嘹财经 在全球医药创新浪潮中,GLP-1受体激动剂赛道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市场格局。2024年GLP-1药物销售收入突破5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明星药物司美格鲁肽更是以166.32亿美元的销售额超越K药,登顶全球药物销量榜首。 在这片火热赛道中,一家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正悄然崛起——派格生物医药$派格生物医药-B(02565)$ 自2025年5月港交所上市以来,三个月股价累计上涨超4倍,9月3日盘中股价触及43.28港元,总市值跃过160亿港元关口。这家专注于慢性病创新疗法的本土企业,正以其差异化的研发管线和快速推进的商业化进程,向市场交出一份令人瞩目的中期答卷。 从实验室到市场:PB-119引领派格生物转型在即 派格生物医药成立于2008年,十余年来一直专注于自主研究及开发慢性病创新疗法,重点关注内分泌代谢领域。尽管此前尚未有商业化产品,但公司通过其专有的高效靶点筛选与分子修饰平台(HECTOR®),已经构建了颇具竞争力的研发管线。该技术平台以聚乙二醇(PEG)技术为特色,能够延长化合物的半衰期、增强长效疗效、提高稳定性并降低免疫原性。正是基于这一平台,派格生物开发出了其核心产品——维培那肽注射液(PB-119),一种一周一次注射的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 PB-119代表了派格生物技术创新的集大成者。据公司介绍,该药是中国国产GLP-1产品中,唯一在美国完成一期和二期临床试验并证实没有人种差异性的产品。2023年9月,国家药监局受理了PB-119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上市申请,预计最早将于2025年上半年获批。最新数据显示,PB-119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预计将在2025年获NDA批准,并在中国进行商业化。除了糖尿病适应症外,派格生物还在探索PB-119的更多应用可能,包括超重或肥胖
      817评论
      举报
      减肥药战局下的中国新势力:派格的中期答卷—— 上半年成绩单:亏损收窄、现金充裕
    • 知嘹财经知嘹财经
      ·08-29

      行业危机与新机并存,SKBL蓄势仍待发力

      作为一家2025年初登陆纳斯达市场的香港建筑工程企业,天际线建筑集团$天际线建筑集团(SKBL)$ 以其独特的业务定位和经营模式吸引了部分投资者的目光。其股价自上市以来经历了显著波动,这为冷静观察其基本面提供了契机。 天际线建筑集团的核心业务清晰地聚焦于香港地区的公共土木工程,特别是道路和排水系统这类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建设。其运营主体是建朝工程(Kin Chiu Engineering Limited),作为特区政府认可的公共工程承包商,公司收入几乎全部(占比98.93%)来源于公共工程收入,展现了其对政府项目的深度依赖和业务专注度。这种业务模式的优势在于项目来源相对稳定,香港特区在基建维护和升级上的持续投入为公司提供了基本盘。然而,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和客户类型,也使其业绩易受当地财政预算、政策变动及项目招标节奏的影响。 从财务表现看,公司展现出“营收规模可观,但净利润率相对较低”的典型工程行业特征。2023年和2024年(注:具体财年可能需进一步确认,此处基于现有资料),其营收分别约为4882万美元和4456万美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约88万美元和93万美元。这意味着其净利润率仅在2%左右徘徊,凸显出该行业可能面临的激烈竞争和成本管控压力。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不仅需要关注其营收的增长潜力,更需审视其未来能否通过管理优化或技术提升来改善盈利空间。 市场部分投资者也注意到公司一些潜在的积极因素。有分析提及公司利用“AI调度省20%人工”的可能性,暗示其或尝试通过科技手段提升运营效率,构筑成本优势。此外,港币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司提供了天然的汇率风险屏障,若其业务能拓展至东南亚等其他地区,在结算上或能获得额外优势。亦有市场观点将其与港股市场上的大型建筑央企进行对比,认为其不足4亿美元
      257评论
      举报
      行业危机与新机并存,SKBL蓄势仍待发力
    • 知嘹财经知嘹财经
      ·07-23

      区域深耕中的技术进化与估值博弈

      文 | 知嘹财经 2025年1月23日,天际线建筑集团$天际线建筑集团(SKBL)$ 以4美元发行价登陆纳斯达克,首日股价飙升16.5%,市值突破1.4亿美元。半年间,其股价攀升至12.75美元,累计涨幅达218%,动态市盈率361倍,市净率107倍,总市值3.87亿美元。这一估值曲线的背后,既是资本对香港基建红利的押注,也是对一家区域性承包商能否突破传统模式的价值拷问。 SKBL的核心竞争力藏匿于其高度聚焦的业务地图中。通过全资子公司建朝工程(KinChiu Engineering),公司98.93%的收入来自香港政府的道路、排水系统等公共工程项目,近三年年均营收稳定在4400万-4800万美元区间。这种看似单一的依赖实则是其生存根基——香港未来五年超千亿港元的基建升级计划中,道路智能化和“海绵城市”排水改造等细分领域需求明确,而SKBL凭借12年的本地化经验,已形成对政府招标规则、施工标准及供应链协同的深度理解,在工期紧急的市政工程中展现出“快速响应”的比较优势。例如葵涌行人天桥电梯系统项目,其将钢结构工程与智能运维方案结合,误差率控制在0.5%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2%的水平。 在公共工程行业普遍净利率不足3%的背景下,SKBL的财务表现折射出中小型承包商的典型特征: (1)盈利爬坡缓慢但稳定:2023-2024财年净利润从88万美元增至93万美元,毛利率从2.7%提升至5.9%,管理费用占比从1.8%压缩至1.5%,显示上市后运营效率的优化; (2)现金流压力与流动性改善:经营性现金流长期为负源于项目结算周期与采购支付的错配,但上市募资后账面现金增至532万美元,流动比率从0.8升至1.0,短期偿债压力缓解; (3)增量空间在技术溢价:若能从分包商(当前占比超90%)转向总包商,利润率存在
      222评论
      举报
      区域深耕中的技术进化与估值博弈
    • 知嘹财经知嘹财经
      ·06-27

      从SKBL上市透视全球基建行业的结构性机遇

      2025年1月23日,香港公共工程承包商天际线建筑集团$天际线建筑集团(SKBL)$ 登陆纳斯达克,首日股价涨幅超16%,市值突破1.4亿美元。这一事件不仅成为中概股赴美上市的新样本,更折射出全球基建行业在政策、技术与市场三重驱动下的深刻变革。截至6月25日,SKBL股价已较发行价累计上涨218%,动态市盈率高达361倍,市净率突破107倍,其估值逻辑背后,是投资者对基建行业长期价值的重估——这一现象值得从更宏观的行业视角解读。 区域深耕SKBL折射出香港基建红利的微观镜像。SKBL的核心业务集中于香港公共工程领域,其98.93%的营收来自道路、排水系统等政府项目。这种高度聚焦的区域化策略,恰是香港基建投资热潮的缩影。根据香港财政司规划,未来五年将投入超千亿港元升级城市基础设施,涵盖交通网络扩展、排水系统智能化改造及可持续发展项目。这种政策导向不仅为本地承包商创造稳定订单,更推动行业向技术密集化转型。例如,SKBL参与的“葵涌行人天桥电梯系统”项目,便融合了钢结构工程与智能运维方案,反映出传统基建向智慧城市配套升级的趋势。 若将视野从香港拓展至全球,基建行业正迎来历史性机遇期。首先,​政策驱动的投资扩张成为核心引擎。美国《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IIJA)计划未来十年投入1.2万亿美元更新交通、能源网络;欧盟“全球门户”战略则聚焦非洲及东南亚基建互联。这些政策不仅直接拉动工程量,更催生跨区域工程标准整合需求,为具备国际协作能力的承包商打开市场。 其次,技术革新重塑行业价值链。建筑信息模型(BIM)、数字孪生技术及自动化施工设备的普及,正将传统劳动密集型工程转变为数据驱动型产业。以美国市场为例,采用BIM技术的项目平均工期缩短20%,成本误差率下降15%,这种效率提升在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高企
      657评论
      举报
      从SKBL上市透视全球基建行业的结构性机遇
    • 知嘹财经知嘹财经
      ·06-04

      土耳其项目落地+纳入港股通:钧达股份AH联动与出海提速成看点

      文 | 知嘹财经   6月3日,钧达股份H股$钧达股份(02865)$ 正式调入港股通标的。当日其H股成交显著放量,达675万股,成交金额1.78亿港元,股价则呈现下跌态势。这一走势与其上月8日H股首日上市时的大成交上涨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一升一跌的格局,被市场观察人士视为有助于H股股份形成股价支撑的底部范围。该调整源于上交所5月30日发布的港股通标的调整通知,触发条件是其价格稳定期结束且对应A股上市满10个交易日。 全球化布局的关键落子与轻资产模式 与此同时,钧达股份的全球化战略正加速推进,成为抵御国内光伏行业激烈竞争的关键。其海外市场拓展成效显著,产品销往欧洲、南美、中东等地,2024年海外收入攀升至23.92亿元,占总收入比重约23.9%。更为重要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海外电池销量占比已跃升至58%,显示其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近期与土耳其及欧洲最大组件制造商Schmid Pekintaş Energy达成的战略合作,是其全球化布局的关键一步。双方将在土耳其合作建设首期2GW N型电池项目。   该项目的运作模式凸显了钧达的“轻资产”策略。公司主要提供技术输出,主要设备及厂房等重资产投入由合作方承担。这种模式极大减轻了钧达的资本压力。土耳其本土组件产能超过15GW,但电池片产能严重不足,年进口需求高达10GW。钧达布局于此,既能满足当地需求,赚取可能的超额利润,更获得项目产出电池在满足本土需求后的一定比例自由销售权。这为其产品优先出口至美国等高价市场打开了通道。机构预测,该项目有望于2026年贡献收益,届时钧达海外市场(含阿曼和土耳其)总销售量有望达到5GW。   流动性改善背后的套利逻辑 H股纳入港股通,普遍被解读为流动性的实质性改善和估值修复的契机。其核心
      1,181评论
      举报
      土耳其项目落地+纳入港股通:钧达股份AH联动与出海提速成看点
    • 知嘹财经知嘹财经
      ·05-29

      边缘市场的“场景革命”与SaaS行业价值重估

      越南中部高原的一家咖啡种植合作社,通过MR.CLOUD的区块链溯源模块,将出口欧盟的合规成本压缩40%——这一看似微小的案例,却揭示了惠程科技$Wellchange Holdings(WCT)$ 在纳斯达克上市背后的深层逻辑:在巨头垄断的SaaS赛道中,区域性厂商正以“场景手术刀”切割出新的生存空间。2025年5月29日,WCT的静态市盈率不足行业均值1/5,股息率近7%成被低估的现金奶牛。此时很难联想到,2024年末,这家香港企业以800万美元募资额登陆美股,首月124%的涨幅,不仅是对其商业模式的肯定,更映射出全球数字化浪潮向“边缘市场”的渗透正在重构行业价值坐标系。 当前边缘市场的爆发,得益于政策红利与技术普惠的共振。东南亚的数字化进程呈现“断层式跃进”特征——尽管中小企业数字化率不足25%,但IDC数据显示其SaaS支出增速高达28%,远超欧美成熟市场。这一悖论首先与政策引擎的强驱动有关。印尼将ERP采购补贴提至40%,越南对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实施税收减免,直接催生区域性SaaS需求两年增长217%。政府力量成为打破“数字化鸿沟”的关键推手,为惠程科技等厂商提供了天然试验田。其次与技术代际的跨越式渗透密不可分。5G与边缘计算技术成熟,使轻量化部署成本降至传统方案的1/10。菲律宾企业通过MR.CLOUD平台,72小时内以不足200美元投入完成ERP系统上线,这种“跳过PC时代直入云端”的路径,重塑了新兴市场的技术采纳曲线。惠程科技的MR.CLOUD平台定价不足行业巨头的1/30,其本质是技术平民化与区域政策红利的产物——当甲骨文们还在为跨国企业搭建“数字化宫殿”时,区域性厂商正在为中小商户修筑“数字化生存小屋”。 从功能堆砌到价值链手术刀,行业竞争的核心维度已从“功能完备性”转向“场景穿透力
      1,055评论
      举报
      边缘市场的“场景革命”与SaaS行业价值重估
    • 知嘹财经知嘹财经
      ·05-18

      宁德时代港股IPO启动:新能源巨头的资本远征与市场理性审视

      文 | 知嘹财经 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宁德时代(03750)$ $宁德时代(300750)$  的港股二次上市计划于今日正式进入定价阶段。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标杆企业,宁德时代此次拟发行1.18亿股H股,发行价上限为每股263港元,预计募资净额约307亿港元,若超额配售权悉数行使,募资规模将扩大至406亿港元(约53亿美元),成为2025年全球规模最大的IPO项目。这场资本盛宴不仅彰显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也引发了市场对流动性、估值与长期风险的深度思考。 高位定价与战略意图:打破H股折价惯例 宁德时代此次港股发行价与A股当前股价(约257元人民币)基本持平,打破了传统H股较A股折价的惯例。按2024年净利润计算,其港股估值约为28倍市盈率,与A股水平相当。这一高位定价策略的背后,既有公司对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的自信,也映射出国际资本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认可。 基石投资者的豪华阵容为此次IPO提供了重要支撑。23家机构合计认购203.71亿港元,占发行规模的65.7%,包括中石化、科威特投资局(KIA)、高瓴资本等。其中,中石化与宁德时代在换电领域的合作已进入实质阶段,根据双方最新签署的协议,宁德时代将携手中石化共同启动换电万站新基建;科威特投资局的参与则与其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密切相关。这些机构的背书不仅为融资提供了确定性,更通过资本纽带强化了宁德时代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募资用途的分配进一步揭示了公司的战略重心。90%的资金将投向匈牙利德布勒森工厂的一、二期建设,总投资额约49亿欧元(约371亿元人民币),规划总产能72GWh。该工厂毗邻奔驰、宝马等欧洲客户生产基地,旨在构建“
      1,663评论
      举报
      宁德时代港股IPO启动:新能源巨头的资本远征与市场理性审视
    • 知嘹财经知嘹财经
      ·05-08

      双轮驱动钧达股份成为"光伏圈的宁德时代"

      文 | 知嘹财经  钧达股份$钧达股份(02865)$ 今日正式登陆港股,开盘价为22.20港元,截至本文发稿之时,股价已达到23.40港元,涨幅5.64%,成交额7795.92万港元。 作为全球首家实现N型TOPCon电池大规模量产的企业,钧达股份在技术突破与市场策略上已呈现出显著的标杆效应。数据显示,钧达2024年N型TOPCon电池全球出货量占据专业制造商24.7%的市场份额,总产能规模达44.4GW,两项关键指标均位居行业首位。 这种专业化的战略选择,与宁德时代$宁德时代(300750)$  专注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的成长逻辑高度契合。当多数同行选择向上下游延伸的一体化布局时,钧达持续聚焦电池片环节的技术突破。其产品转换效率在2024年提升至26.5%,存货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14.2天优化至2023年的11.3天,运营效率指标领先全行业。全球出货量前十的光伏组件企业中,多数已被其收入囊中,包括晶科能源、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这种产业协同效应进一步强化了其不可替代性。 H股配售构筑资本双通道 2025年4月28日,钧达股份正式启动H股全球发售,以每股22.15港元完成6343.23万股的发行,成为光伏主材领域首家"A+H"架构上市公司。尽管较A股存在约45%的折价,但资本市场的反馈验证了其战略价值——H股定价后A股股价一路上涨,足以显示出跨市场投资者对其成长性的共同认可。 此外,股权配置策略也体现出其深度产业绑定的特征。珠海高景、常州晶茂等产业资本合计认购15.75%份额,形成"战略资本+产业协同"的持股格局。这种定向配置既保障了上市初期的股价稳定性,又通过产业链资源整合强化了
      1,115评论
      举报
      双轮驱动钧达股份成为"光伏圈的宁德时代"
    • 知嘹财经知嘹财经
      ·04-23

      大阪世博颠覆性科技狂亮相 港企改写智能及健康市场

      文 | 知嘹财经 第四十四届综合型世界博览会,暨202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 - 大阪世博会,于2025年4月13日在日本大阪市此花区的梦洲人工岛举办。这也是大阪继1970年后第二次、日本第三次举办综合型世界博览会。自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诞生以来,被誉为“全球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的世博会一直是展示人类进步的舞台,迄今已有超过170年的历史。 此次大阪世博会以“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为主题,用“拯救生命、赋予生命权力、连接生命”作为副主题,以“未来社会的实验场”为概念,意在聚焦可持续发展、碳中和等全球性问题。通过展示先进科技与创新设计,展望人类未来生活的蓝图。此次博览会有多达158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创历史新高;包括国家、企业和地方政府展馆在内,总计84座展馆,七个国际组织参展。据估计,将有约2800万游客到场见证此次科技与文化的盛会。 参加此次大阪世博会的中国馆计划举办30个省区市活动周(日),为历届世博会之最。以竹简为设计灵感灵感的中国馆占地3,500平方米,这也是本届世博会占地面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的主题体现了中国馆在文化与科技方面的完美融合。以光峰科技、洲明科技和科大讯飞等为代表的一些中国科技公司也亮相本届世博会,旨在展示中国科技创新与促进中外文化相互交流与借鉴。 至于东道主日本,也展示了不少先进技术。其中日本大阪大学用iPS细胞成功攻克眼角膜再生技术也在展会内震撼登场。研究团队介绍,向4名患者溃烂的角膜植入经分化的角膜组织后,数据证明患者视力出现突破性恢复,甚至停用抗排斥药物时,视力仍然保持稳定,颠覆了角膜移植的所有规则,世博会上大阪大学更披露相关技术已进入量化生产的阶段,单批次可培养上万片角膜组织。预计2027年将
      3,8122
      举报
      大阪世博颠覆性科技狂亮相 港企改写智能及健康市场
    • 知嘹财经知嘹财经
      ·04-22

      从美股上市看企业SaaS的行业机遇与挑战

      2024年10月,惠程科技$Wellchange Holdings(WCT)$ 以每股4美元的发行价登陆纳斯达克,首日股价一度下探3.7美元后迅速反弹,最终以4.16美元收盘。这一略显波折的上市首秀,不仅折射出全球资本市场对新兴SaaS企业的复杂态度,更成为观察企业软件服务行业结构性变革的一扇窗口。作为一家专注于中小企业定制化软件与云服务的香港企业,惠程科技的成长轨迹与行业生态紧密交织,其背后的市场逻辑值得深入探讨。 立足于行业视角,全球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正推动SaaS(软件即服务)市场持续扩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3年我国SaaS市场规模达581亿元,增速23.1%,而全球市场更是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这一增长的核心动力,在于中小企业对低成本、高灵活度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传统ERP系统动辄数百万美元的投入,让大量企业望而却步,而惠程科技推出的MR.CLOUD平台以不到10万港元的价格提供基础功能模块,精准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这种“轻量化+高定制”的模式,不仅降低了客户的使用门槛,更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服务的快速迭代,契合了后疫情时代企业对敏捷运营的追求。 进一步观察行业生态,技术变革正在重塑竞争格局。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的渗透,使得SaaS平台从单纯的管理工具进化为数据驱动的决策中枢。例如,MR.CLOUD整合的CRM和商业智能模块,可通过用户行为分析优化销售策略,这种能力在传统软件中往往需要额外开发成本。而随着边缘计算和5G技术的成熟,分布式办公场景下的实时协作需求激增,惠程科技在即时通讯、虚拟办公等功能的研发投入,恰好踩中了远程办公常态化的节拍。这些技术趋势,正在将SaaS从“工具供应商”推向“数字化转型伙伴”的新角色。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共振为行业注入新动能。以香港为例
      1,766评论
      举报
      从美股上市看企业SaaS的行业机遇与挑战
       
       
       
       

      热议股票